抗心肌缺血药

抗心肌缺血的药物主要有硝酸酯类、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,为了确定一个新药在临床应用时确有疗效,需要进行的药效学实验较多,一般应以整体动物实验为基础,根据药物特点及实验要求,适当选用器官、组织、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实验。多层次实验相结合,有利于重复验证药效和说明作用机理。麻醉对药效学有一定影响,在进行实验时应包括清醒动物实验。药物在减慢心律时(特别在麻醉状态下),往往出现缺血性心电减轻的现象,容易造成假阳性结果。

1.心肌缺血或梗塞模型
(1)冠状动脉结扎诱导心肌梗塞模型鼠或犬,
(2)冠状动脉灌流法诱导心肌缺血,
(3)药物法(麦角新碱、垂体后叶素或异丙肾上腺素)诱导大、小鼠心肌缺血或坏死,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鼠。

2. 离体实验
(1)心脏灌流,结扎冠状动脉;
(2)心脏灌流,低氧或无氧灌流;
(3)心脏、心肌片或培养心肌细胞的“缺血样损伤”.

3. 冠状循环及血流动力学:
用麻醉犬进行实验,插冠状窦插管和动脉导管,供取学测O2和乳酸及其他生化指标用。

4. 观察指标
(1)形态学指标:缺血及梗塞心肌的双重染色N-BT或TTC染色;
(2)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定量或半定量组织学观察等;
(3)生理指标:体表心电图、心外膜电图、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、心肌耗氧量、氧利用率或耗氧指数等。
(4)生化指标:CPK、FFA、ATP、乳酸和O2

 

2019年8月7日 10:11
浏览量:0